“2023年达到20万辆以上的销售规模,2025年年销100万甚至200万,成为世界一线主流的电动车品牌。”
深蓝汽车CEO邓承浩的豪言壮语更像是一番孩童戏言,要知道,过去2022年深蓝汽车的母集团,长安汽车去年销量是234万辆。凭借一个品牌一款车(或许两款),实现一整个集团的市场表现,无异于痴人说梦。更别说,如今的深蓝在市场上,还处在风雨漂泊中!
(资料图)
过去5月,深蓝汽车单月销量7,021辆,环比下滑10%。过去4月,深蓝汽车销量7,756辆,环比下滑9.4%。今年1-5月销量堪堪突破3万辆。
按照邓承浩的愿景来看,今年剩下7个月时间深蓝平均月销量要达到2.4万辆才能实现年销20万辆的目标。也就是说邓承浩必须短时间内要再造一个理想的市场奇迹。那么问题来了,深蓝可能吗?
51君的见解是,难度不亚于让广菲克重回中国市场。
简单分享个数据,6月第一周(5月29日-6月4日),深蓝汽车销量0.16万辆,低于小鹏、蔚来。6月1-11日累计销量0.18万辆,增长速度堪称蜗爬。和理想的1.19万辆相比,甚至不及对方零头!
有不少读者认为,掣肘深蓝发展的不过是车型太少,等到S7上市就能扭转这一颓势。但据51君了解,深蓝的问题存在于方方面面。例如产品质量堪忧、经销商网络混乱... ...
相信深蓝产品问题的报道大家并不陌生,打开搜索引擎将“深蓝问题”关键词输入,会出现大量相关维权内容,这些内容包含整车的方方面。从电机,到电器,再到智能辅助等等方面,都不缺乏投诉。
不可否认,深蓝SL03的产品具有不错的竞争力,比竞品低的价格,拥有比竞品更全面的配置,个性化的外观,大部分消费者在试驾阶段就会迅速被产品表现征服。但有个经典的外国谚语是这么说的“more is less”。
试驾体验至多不过几十分钟的事,消费者买车回去后是日夜相伴。如果一个品牌无法把控自身产品质量,那丰富的配置,最终也只会成为败坏路人缘的稻草。这不是危言耸听,众泰汽车,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本文51君不会就深蓝的具体问题展开,但近期51君收到来自深蓝SL03车主投稿,清晰表达从对产品的期待,到失望的维权这一历程,届时整理成稿帮助各位更好理解“more is less”这句话。
再说深蓝经销商网络的问题,首先深蓝采取的是和大部分新势力一样的直营体系,理论上直营体系有助于厂家更好的管理线下网络的服务,对全国消费者来说,是保障公平的绝佳手段。
但问题在于,深蓝汽车的“直营模式”,并非真直营,而是有大量的经销商代理。简单来说,经销商承担大部分成本,店面建设、人员管理等等,而开票权则被车企收回。所谓直营,其实是“财务的直营”。
其次深蓝汽车的线下店又分为订单中心与交付中心,彼此存在工作上的承接,但又相互独立。
比方说,一位车主在自家楼下的深蓝汽车门店订购了一辆SL03,但提车交付可能要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城市另一边完成,包括日后的售后维保皆是如此。而最早下订单的店,在完成订单后,就不再与消费者有服务关系。
换言之,要是用车遇到啥困难,出现什么问题,解决别找我订单中心,找来也没用。相信有读者说,这不就是特斯拉模式吗,很多品牌都在执行,没什么可稀奇的。
但如前面所讲,深蓝的“直营模式”非真直营,除了开票权完全掌控在厂家手里外,线下店之间的工作方法是存在差异化的。举个例子,当消费者不小心选择错下单门店,再更换,由此就可能引发两店之间的“竞争”。
因此本质上来说,深蓝汽车的“直营模式”是没有摆脱过去4S店模式的影子。试问在这样的前提下,消费者如何享受到“始终如一”的消费体验?
或许有读者觉得危言耸听,但在此51君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这是来自深蓝汽车车主的真实体验。除了向我们投稿的车主外,网络上有不少车主都分享过自己的糟糕体验。感兴趣的读者,敬请期待之后的车主真实经历分享。
年销20万辆,对于新势力品牌来说是个巨大挑战,这意味着一个品牌从产品,到营销体系的成熟。目前来看,深蓝汽车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举个直接的例子,截止今年5月,全国不少深蓝门店还在销售2022年的库存车... ...
诸多问题缠身,如不解决,日后必积重难返,而面对深蓝汽车的问题,邓承浩又该如何应对解决?而深蓝汽车又能否成为下一个顺利上岸的新能源品牌呢?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