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23日报道厄瓜多尔恩扎国际新闻社8月17日刊登题为《智利国会议员托马斯·赫希:我看到了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的文章,文章编译如下:
日前,我们采访了智利人道主义行动党主席、众议员托马斯·赫希,他最近应中国共产党邀请率领智利执政联盟高级干部考察团访问了中国。我们对于他关于中国的人文主义观点很感兴趣。
恩扎国际新闻社问(黑体,下同):通过这次亲眼观察中国的密集行程,您如何总结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动力?
(相关资料图)
托马斯·赫希答(黑体,下同):要理解是什么在真正推动他们并不容易。为此,我认为需要与普通中国人进行更多非正式的、个人的、亲密的接触。但在我们如此短暂的逗留中可以感受到一个非常强烈的驱动力。
中国民众觉得与本国的历史息息相关,这超出了外界的想象。因为外界可能会认为,现在的中国与其封建王朝和1949年以前的中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区别。
然而,在博物馆、对话、会议等不同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历史连续性的存在。在我看来,这极大地滋养了中国人,因为他们从历史的不同阶段汲取了进步元素,并对那些倒退的元素,或者我们所说的反人类元素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面向未来的变革性目标中。
我并不是想把中国理想化,中国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矛盾,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和有待完善。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很大的可能性,面临很大的挑战,也有很多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问:中国的普通民众、街上的人们给您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他们是紧张、匆忙、忧心忡忡还是高兴、乐观、友好和幸福的?
答:在这种类型的行程中,要了解普通人、街上的人们是什么样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语言障碍也很难克服。在中国的一些学术或商业环境中人们会说英语,而在街上人们则不会说英语。但我看到的是,中国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活力。
我们访华期间正值假期,在各个景点都能看到人山人海的场景,比如故宫、天安门广场、长城、知名大学等等。这些地方的游客摩肩接踵,他们拍照、散步,有说有笑,洋溢着热情和和睦的氛围。这就是我所看到的。
问:中国政府似乎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您能概括一下吗?
答: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中国确实制定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计划,一个推动整个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着眼于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计划到2050年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这个目标是人们可以不断感受到的。人们感觉有某种力量正在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前进,同时也能察觉这不是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而是与其他国家携手共进。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引人关注的。
中国讨论竞争,但竞争的同时并不试图压倒对手,而是各自在自己的赛道上奔跑,跑得更快的那一个就能获胜,就像田径运动一样,绝不会阻止身旁的选手前进。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与美国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在世界上前行的风格和模式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区别。
很显然,中国正将其自身与西方向来奉行的模式区别开来。
问: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我认为可以找到的一个共同点是所有人共同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认为,如果进步不适合所有人,那么它对任何人来说都不算是进步。这与我们的观点非常一致,即这事关所有人的进步且为每个人所共享,从而确保医疗、教育、住房和适当的退休金等社会权利。
中国表示与最不发达国家共同前进。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不认为自己是世界强国的一部分,而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因此与非洲、拉美和大部分亚洲国家的人民非常亲近。(编译/韩超)
8月11日晚,游人在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内观赏壁画。(新华社)